发布时间:2023-04-13浏览次数:960
中新网西宁12月6日电 (记者 李江宁)6日,记者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青海公布了首批省级生态旅游景区名单,该省8家景区入选省级生态旅游景区,9家景区入选省级生态旅游创建景区。
其中,首批省级生态旅游景区为:青海湖景区、阿咪东索景区、茶卡盐湖(含茶卡盐湖及茶卡壹号盐湖)景区、龙羊峡景区、乌素特(水上)雅丹景区、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景区、刚察湟鱼家园景区、玉树勒巴沟景区。
图为游客在青海湖景区内游玩。马铭言 摄
省级生态旅游创建景区为:门源回族自治县百里油菜花海景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七里花海景区、湟中区千紫缘旅游景区、坎布拉景区、乡趣卡阳户外旅游度假景区、湟源小高陵乡村旅游基地、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边麻沟花海景区、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景区、互助县磨尔沟高原生态观光景区。
青海自然景观从冰山、雪山、森林,到戈壁、草原、湿地等一应俱全,草原风情、民俗文化、遗址古迹、珍稀生物等资源丰富。近年来,青海省各地陆续推出了湿地观鸟、森林养生、高原越野、登山探险等多种生态旅游专项产品,自驾车旅游最受游客青睐。
图为青海果洛州风光。马铭言 摄
在该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道路沿途名山大川、湿地湖泊、雪山草原、山地峡谷等自然景观资源和古文化遗址、岩画、壁画、古建筑、热贡艺术等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多彩,一条条生态风景道将串联起各地特色景观资源,形成线路类型、主题特色多样的旅游风景道体系。
近年来,青海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注重以特色旅游景点为依托,结合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特点,打造生态旅游产业链。为实现从旅游过境地到旅游目的地的转变,该省各地文旅部门创新发展优势,推动旅游业态由传统的旅游观光向生态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制作、民俗体验等转变,不断增强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相互联动,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完)
中新网北京12月6日电 (记者 徐婧)北京共有古树名木4万株。6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召开主题为“保护古树名木 共创生态北京”的古树名木保护研讨会,就北京古树的历史与文化、古树名木常见保护、复壮等技术问题与对策等进行讲解和交流。
在北京这座“古树之都”,树龄超过3500年的“九搂十八杈”是全市最古老的柏树。此外,怀柔汉槐、门头沟“帝王树”、太庙“朱棣手植柏”、中山公园“辽柏”、北海公园“唐槐”“白袍将军”等古树名木不胜枚举,古树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精彩纷呈。
研讨会上,相关单位分享了东城海运仓古树社区、门头沟椒园寺古树乡村、顺义牛栏山一中古树校园、香山公园翠微亭古树保护示范区建设经验。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了香山公园翠微亭古树保护示范区。这是香山公园建成的首个古树保护示范区,对67株古树实施了112项保护措施,设置了10块科普牌示,让游客们对古树保护有了更深入、更科学的认知,进而提升了人们保护古树、守护生态的意识。
近年来,北京古树及生境整体保护试点建设逐步趋于成熟。2021年以来,北京市持续打造了密云“九搂十八杈”古树名木主题公园、房山上方山古树保护小区、东城东四三条、西城鼓楼西大街古树街巷、昌平康陵古树乡村、海淀八里庄街道世纪新景园古树社区、顺义牛栏山一中古树校园等多种类型的古树名木及生境整体保护试点。
今年,北京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和保护水平,让更多古树焕发活力,留住千年古都的历史记忆。逐步实施市、区古树名木保护规划,“一树一策”加强濒危衰弱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兼顾古树名木保护与市民民生福祉,严格把关试点规划和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在古树保护范围周边设置宣传栏及与人居环境整体风貌一致的护栏、休憩设施等,促进人树和谐,开展东城海运仓、西城双旗杆古树社区、密云巨各庄古银杏主题公园、通州潞河中学古树学校、大兴前辛房古树乡村、怀柔红螺寺古树保护小区等试点建设35处。
北京还将古树名木与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内涵相结合,让市民更易亲近古树名木,实现从“外”到“内”的整体提升,让更多市民了解、爱护古树,讲好古树故事。(完) 【编辑:钱姣姣】